如果重新开始创业,我会这么做

昨天有一个认识几年的知识星球好友告诉我他准备出来创业啦。刚认识他的时候他还在上海的一家跨境电商公司做产品开发,后来线下活动的时候他告诉我自己已经跑到了深圳工作,现在他决定自己出来创业。作为一个曾经被拍死在沙滩上的 " 前辈 ",我想从我的角度来给他提出几点实用建议。
一、刚开始," 别省钱 "很多刚从职场转变身份成为一个创业者的朋友一上来就跳入了一个误区——事事亲历亲为。
事实上,注册公司,申请银行账户,注册商标,申请店铺这些事儿找 " 服务商 " 花不了几个钱,但却能够极大程度上节省我们的时间。创业的过程中,有的时间可以等,比方说货物已经从国内发往国外,如果前期已经做了足够多的工作,这个时间节点是可以松弛一些的。但是有的时间是可以省的,比如说整理资料,跑腿,节省了这些时间,我们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产品调研,产品准备上,这是一个非常划算的事儿。
二、先有产品,先跑通,再招人虽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个人工作是一件极其压抑的事儿。但是创业初期,别太着急招人,因为你的商业模型和你的现金流还不稳定。
有不少小伙伴之前可能也在这个行业的职场做得还不错,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了自行创业,但我要说,在公司的时候做成一款产品和完全自己动手做成一款产品压根就不是一件事儿。我知道有不少小伙伴会吐槽前司老板既不懂产品,又不懂运营,还没有多少资金,感觉老板能赚钱,完全是自己带来的,但是换个角色,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
创业初期,确定好目标客户,梳理出一条产品线,先找一两个入手,跑通从产品开发到产品分析,从供应链沟通到采购下单,从发货到上架,从推广到回收资金的全部流程,只有你有了完整的 " 体感 " 后,再去复制,再去扩张。要么成功的概率大一点,要么失败的成本小一些。切忌,切忌,切忌过早招人。
我其实更加建议的是先有稳定的正向现金流再考虑搭团队的事儿,注意,这里说的并不是你有一大笔钱就直接招人,这完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创业前,三十万,五十万,一百万是一笔巨款,真正创业之后,尤其是在还没有 " 稳定的 " 正向现金流之前,你每天都在真金白银地 " 烧钱 ",这跟用打火机烧钱,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三、先做少,再做多,再做少绝大多数的创业,启动资金永远都捉襟见肘,所以一上来切忌 " 田忌赛马 "。我见过很多创业者一开始就走错了路,他们为了降低风险,或者说为了提高成功率,往往一上来选择铺很多产品,甚至很多平台,但这种 " 几乎不可能成 "。
现在的创业比拼的是效率,既是生产效率,又是获客效率。一厘米深,一公里长的做法失败的概率无限趋近于百分之百,所以刚开始一定不能做太多的东西,因为我们的试错机会非常少,讲句难听一点的话,当下的创业者几乎都只有一次机会去试错,成者王侯,败者寇。因此我经常说,在一个平台的时候,不要过分计较得失,先把本事学到手,出来创业一定是自己真正懂,有把握了再投钱投精力,即使真正懂的情况下,先搞出来一两款盈利的产品,再考虑复制和扩大的事儿。
PS:我经常跟我们内部的小伙伴开玩笑,其他团队过来学习还要交学费,大家跑来工作就当是为自己今后的创业做准备,我们所有信息透明,工作流程透明,还给大家发薪水(虽然不多),哪怕不为团队着想,也得对自己负责,千万不要自己糊弄自己。
创业的第一脚踩踏实了一定不能固步自封,要在健康发展的时候看到 " 危机 ",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看到 " 机遇 "。一两款产品的成功并不能铸就一次健康的创业,一旦产品销售走上正轨,一定要在投入可控的情况下建立 " 备胎计划 "。最好的方式是把独立的产品一步一步延伸成一条可以持续发展的产品线,这样即使未来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我们存活下去的可能性都会更大一点。
形成产品线之后,就要提防自己精力过度分散的问题,因此,做产品线并不是无节制的扩张,而是在开飞机的过程中不断更换 " 零件 ",把一些工作状态不那么好的 " 产品 ",获客成本不那么理想的 " 产品 ",生命周期不那么长的 " 产品 " 逐渐从我们的链条里优化出去,替换成更加健康,寿命更长的 " 零件 "。
因此,先做少,再做多,再做少,掌握好节奏非常重要。这里要说一下,我们拓展新产品,拓展新渠道的时候,一定要慢慢来,最重要的是看看兜里的钱,看看自己的现金流是不是足够健康,能不加杠杆,尽量不要加杠杆。
四、找清楚自己的主线我非常理解很多小伙伴在创业的时候总想做一个 " 机制健全 " 的团队的愿望,但一定要弄清楚我们的主线是什么。
倒不是说自建拍摄团队,自建美工团队,自建生产有什么大错,但是我发现很多小伙伴原本的想法就是想卖货,结果搞着搞着,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处理 " 人事儿 " 身上,这其实是非常消耗心力的。事实上,产品少的时候,招专人搞拍摄,搞后期,搞设计有点儿大材小用。产品多的时候,一两个美工,摄影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招一个人进来,就要安排他做事,工作一旦不饱和,你的精力就成了四处给他找活儿干了,所以,把精力放在最要命的事儿上,更加划算。
还有一个比较扎心的话,说了会伤害很多人的自尊心。其实我观察下来,很多小伙伴之所以一直在早期徘徊,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懂抓大放小。其实很多时候,你找供应商,A 和 B 在质量一样的情况下,成本可能也就差一两块,A 贵一两块,但是沟通效率高,出货速度快,毛病少。B 便宜一两块,沟通过程中各种困难,答应的交期一延再延,结果出货之后,问题频发,你会如何选择?
相信我这么问的时候,大家一定选 A,但是换一个问题呢?有很多小伙伴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不同的物流商中做选择,目的就是为了每件货的头程成本能少个一块两块的,但这块儿节省下来的成本,产品上线后,一次付费点击就化为泡影。有的时候,在关键节点做出正确决策,可能就决定了我们接下来能否能存下去。
五、走大道,别走小路
创业要想活得久,活得好,一定要走大道,别走小路。虽然有些小路看似是捷径,也的确有人成功过,但稍有不慎,满盘皆输,并且还是那种没有重新来过机会的 " 输 "。
几乎每一个跨境行业的从业者都知道刷单违反平台规则,刷评价容易被原地消灭,大额促销是条绝路,侵权迟早会被抓。但有很多人都在赌,赌倒下的不是自己,赌自己能够及时收手,一旦你抱有这样的幻想,就是灾难的开始。
好好研究平台机制,好好打磨产品,好好研究广告投放,这种看似 " 拥挤 " 的大道,一旦你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有了正确的节奏,接下来的一切都可以交给时间,时间是会给我们答案的。
一旦开始研究起了小路,研究起了捷径,要么一遍一遍从零开始,要么直接宣告创业失败重新回去搬砖,但是但凡真正创过业的,即使是失败,也很少有人愿意回去继续搬砖的,所以,创业的机会通常只有一次,别轻易犯错。
最后我想说一下:其实很多创业者一开始的预期都过于乐观,结果就是真正下场之后,落差感非常大,遭遇一点挫折就想放弃,这才是不少人创业失败的核心原因,因此,创业第一步,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预期,先赚到让自己生存下来的最低生活费,确保自己能活得久一点,然后再想做大做强的事儿。
码这些字,并不是为了说教,也没有利益驱使,为的就是让认识的朋友尽可能少走弯路,少栽坑。
我是一名创业者,我欣赏每一位有勇气上路的创业者,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无论是刚刚开始,还是沉浮多年。
虽然我说了很多 " 风险 ",但请记住: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永远前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跨境电商长期主义,作者:拓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