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解放纪念日,《百合花》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前起舞
5月27日,上海解放76周年纪念日当天,上海芭蕾舞团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前“起舞”《百合花》,芭蕾艺术与红色基因碰撞出美丽火花。
“当我们走进一大会址,那承载着红色基因的历史圣地,我们仿佛能听到芭蕾艺术与红色历史的对话。”上海芭蕾舞团团长季萍萍说。

在中共一大纪念馆,辛丽丽和三位主演畅谈《百合花》幕后
芭蕾舞剧《百合花》根据作家茹志鹃1958年发表的小说创作,通过通讯员、新媳妇、文工团女战士因“借被子”这件小事而产生的交集,讲述三人百合花一般质朴美好的情感。
作家王安忆亲自担任芭蕾舞剧《百合花》编剧,母女两代作家也因此展开跨时空的对话。

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前,演员们展示剧中动作
“2022年冬天,我第一次提出将茹志鹃老师的小说改编成芭蕾舞剧的想法,内心十分忐忑。没想到,安忆老师那么信任我、信任上海芭蕾舞团,不仅爽快地拿出母亲小说的版权,更亲自担任编剧。”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辛丽丽回忆,短短一个月,王安忆就完成了剧本,并全程参与创作,用作家独特的笔触,把小说中那份纯净、清新的青春故事,搬上了芭蕾舞台。
《百合花》原著小说全文仅5000多字,以总编导王舸为首的主创团队,将它拓展为更丰富、更厚重的舞台叙事。
“王舸一再犹豫,毕竟,要把短小的故事变得丰富、震撼是非常艰难的。可能是我的不放弃,让他接下了这个挑战。”辛丽丽说,主创团队用智慧和心血,让舞剧架构、人物塑造、和故事外延都达到了新的维度。

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前,演员们展示剧中动作
在编导的启发下,年轻一代演员不断磨炼自己、突破自己,让那个年代的记忆、故事里的人物,都鲜活了起来。
首席演员戚冰雪曾在上海芭蕾舞团的“看家戏”《白毛女》中饰演喜儿,如今,她成了《百合花》里的新媳妇。这位江南女子有一床绣着百合花图样的被子,最终,她用被子送了通讯员最后一程。
“舞剧故事发生的年代离我们比较远,起初,我们在刻画角色、把握情感上有一定难度。”戚冰雪放下了以往的一些表演习惯,让自己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物,去传递角色的淳朴与真诚。

三位主演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内
“00后” 许靖昆在《百合花》中饰演通讯员,通讯员是一个淳朴善良的男孩,有着炽热的爱国情怀,“他最终还是牺牲了,但我依旧能感受到,那个年代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许靖昆坦言,人物的塑造有一定难度,除了扎实的舞蹈技巧,对故事发生年代的情感把握,也是一大难题。他反复阅读《百合花》原著、观看电影了解角色和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从动作、神态等细节靠近角色。
“总编导是中国舞出身,编的动作更接地气。他为我们设计了丰富的舞蹈动作,从表情到肢体动作,观众从细节中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军民鱼水情。”他说。

演员们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内
文工团女战士起着特殊的纽带作用,相当于故事的讲述者。在剧中,她也被大伙亲称为“大姐”。这个角色由“00后”郭文槿扮演。
大姐与通讯员、新媳妇相识、相知,虽然短暂,但经历了生死,有过命的交情。“她虽然比弟弟妹妹年长,但也是二十出头的小女孩,活泼开朗,处事稳重。”郭文槿说,大姐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却总是能顾及到、安抚到别人的情绪,对别人的情绪皆有回应。
“我也学着放大对情绪的感受,将它们反映到自己的动作里、与对手的互动中,甚至对戏剧的表现做一些设计。”郭文槿笑说,这个角色逐渐开始有趣,她的表演也出现了更多变化,并在人物的成长中不断被滋养。
“这些年轻人,就像那盛开的百合花一样,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青春的意义。他们的故事,会永远被铭记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更多的人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信仰。”季萍萍说。
7月18-20日,芭蕾舞剧《百合花》将登陆上海大剧院,迎来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