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语言学联合书单|了不起的汉字

《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修订版)
李如龙主编,鹭江出版社
在《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讨论稿)》(1962)面世半个多世纪后,李如龙教授带领一批中青年优秀方言学者对其进行了全面修订。本书分为《上编 福建省汉语方言概述》《中编 各区福建方言概况》和《下编 福建省汉语方言对照材料》,语料翔实、内容丰富、体例完备,是一部专门面向福建省汉语方言调查研究的综合性著作。

《明清白话文献与吴语语法》
崔山佳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明清白话文献与现代吴语的语法研究各自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把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薄弱。本书主要研究吴语语法的历时演变,细致考察明清白话小说、戏曲的语法现象,充分利用传教士文献、契约文书等,并与其他方言、南方民族语言、海外华人社区方言等进行共时比较。

《古文字学初阶》
李学勤著,中华书局
本书是古文字学入门的经典之作,为初学者开辟了清晰的学习路径。全书把文字学放在考古学、文献学、传统小学乃至古文化史的宏阔架构上来阐述,系统讲解汉字的形音义、文字起源、甲骨文、金文及战国文字等核心内容,同时传授实用的研究方法与规范,并特别精选了必读书目和十五个研究课题,是探索古文字世界的指南。

《常用字构成分类认知》
徐志学等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汉字从古文字发展演变到简化字,形体、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当多的简化字很难从字形本身理解其形义关系。本书从取象、构形、声义关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认知常用字及构成单位古文字源流,梳理字形源流演变,揭示汉字形义内涵;分析常用字及偏旁部件,认知古文字源流至最小构成单位,通过部分认知深化整体认知,从而形成综合、系统、多维认知。

《魏晋—隋唐墓志常用楷字“形构用”研究》
徐秀兵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书基于启功汉字字体学理论、王宁汉字构形学理论以及李运富汉字学三平面理论,从所选316方魏晋—隋唐墓志材料中归纳出4000多个字位主形,提取出高频前1001字作为魏晋隋唐墓志常用楷字。从形体、结构和职用三个维度,对魏晋—隋唐墓志常用楷字的属性进行描写和阐释,形成了碑志文本汉字多维属性整理与研究的基本范式,推进了近代汉字发展史与汉字学理论体系的研究。

《碑刻文献校读考辨书》
杨继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主要以《河南散存散见及新获汉唐碑志整理研究》等材料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的训诂学、词汇学、校勘学方法,利用汉语俗字理论和俗变规律,对其中的字形释读和校注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对碑刻中的一些词语进行了考释,尤其抉发了部分较为重要的典故词语,有助于墓志碑刻文献的解读和研究,亦对语文字典辞书编纂有所裨益。

《扬雄方言校释汇证》(修订本)
华学诚撰集,中华书局
《方言》是我国首部汉语方言学著作,在汉语史、汉语方言史、古代语言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扬雄方言校释汇证》搜罗数十种版本对勘异文,汇集前人观点,悉心梳理,校雠补正,新见迭出,是《方言》深度整理研究的重要成果。本次修订,不仅吸纳了初版问世以来诸多学者的补充论证意见,更将作者十余年来持续的研究和思考融入其中。

《闽语与上古音》
[日]野原将挥、[日]秋谷裕幸著,中西书局
本书研究上古音及闽语与上古音之间的关系,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综论,专论闽语中早于中古音的音韵特点及其历时含义。第二部分声母研究,重点有二:一是于上古音中T系声母和L系声母之间的分野及其在闽语里的表现,二是中古来母在上古音中的复杂来源及其在闽语里的表现。第三部分韵母研究,重点是上古音中唇化元音和非唇化元音之间的分野及其在闽语里的表现。

《预流之学:佛教文献对勘研究》
范慕尤著,中西书局
本书为作者关于佛教文献和佛教思想成果的结集。全书开篇从汉译佛经的“中国化”、汉地僧人对经义的误解和汉藏早期佛教交流等几方面论述了陈寅恪所作研究在观点和方法上的独创性及可借鉴之处。之后便以运用新材料、研究新问题为宗旨,围绕《无二平等经》等重要佛教经典,运用梵、藏、汉对勘等方法,研究相关佛教经典的文本变迁、汉译中译者的思想以及汉地僧人对译经的理解等问题。

《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双及物结构对比研究》
张立飞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本书以对比语言学为主要框架,借鉴语言类型学的观念和方法,从比较概念的角度对双及物结构进行界定,以源自现有的可比语料库以及自建的双向平行语料库的真实语言用例为基础,引入认知语言学及其构式语法学说的理念,从双及物构式和双及物动词等角度,对英语和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做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对比研究。

《俄语构词语义学研究》
孙淑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俄语词素语义与构词语义为研究对象,聚焦生产词与派生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派生词构成模式及其语义结构等,依托构词学、词素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等相关理论,从多维视角研究聚合关系与组合关系中构词语义、后缀构词语义类别、动词前缀构词语义、感知动词、外来动词构词语义,并从对比视角探赜俄汉语词素语义配价和认知等问题,对俄汉语构词语义学研究具有借鉴价值。

《现代汉语反意外语用标记研究》
陈禹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本书立足汉语语言事实,提出“反意外”这一语用范畴,旨在突破功能主义现有理论框架的解释局限。“反意外”的引入,能有效回应汉语研究领域多个悬而未决的具体学术难题。

《语篇功能标记在言语行为视域下的分析与重构:理论与实例》
东文娟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言语行为的视角出发,将语言看作是基于行为过程假设的语言学,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标记理论、“新言语行为分析”理论、语篇衔接-连贯理论等作为理论依据,在顶层理论设计到层层逻辑推衍、框架设立都保持一致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语篇功能标记并建构了其分类系统。全书200余条标记放入系统性框架中进行考察,使得语篇功能标记及其功能、作用、特点等得以框架中较为完整地呈现。

《释名校注》
任继昉、刘江涛校注,崇文书局
《释名校注》是对东汉刘熙的训诂学名著《释名》进行校勘、注释的古籍整理著作,繁体横排,全书近60万字。本书以明嘉靖三年(1524)储良材、程鸿刊本为底本,参校中、日现存20种本子,择要出校,并详加注释。本书填补了《释名》无注的缺憾,融自今以前各家学说精粹于一炉,是《释名》及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最新力作。

《文献与考据讲义》
吴夏平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治文史要懂得文献学基本知识,懂得如何处理文献、如何用文献。与文献紧密相关的是考据,即考镜源流,弄清事实真相。本书以问题为导向,精选典型案例,说明文献与考据的价值和作用;聚焦《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经典目录学著作,贯通文献学、思想史、文学史、学术史研究,构建从微观考据到宏观阐释的知识体系;既注重传统文献学方法的传承,也回应现代学术发展的多元需求。

《语言景观译写规范研究》
刘丽芬著,科学出版社
以国内外所拍4万余张标牌为语料,对比汉外语言景观,从语相、语形、语义、语用四方面剖析中国语言景观译写错误,对其匡谬正俗,作出理论阐释,并提出可行性建议。重新界定语言景观的内涵与外延,总结语言景观在书写、词汇、语法、篇章等方面的特点,提炼不同功能类型语言景观的译写模式;阐述语境、版面空间、书写等对语言景观翻译的制约作用,探讨语言景观的转化与变通规律。

《语篇分析与阅读教学》
曲卫国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本书以语篇/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框架,以英语教材课文为主要分析素材,从制约语篇理解的几个常见参数角度——语境、视角、信息、话题、主题、词义关系、体裁、立场等方面重点介绍和讨论:如何掌握语篇/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如何在语篇/话语分析中运用语篇分析的具体方法,以及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篇意识。

《韵律语法研究》(第十二辑)
冯胜利、马秋武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本辑共收入6篇文章,主要内容为结合韵律语法研究的相关理论来考察微观参数的不适用性与韵律变量对语言差异的解释作用,探讨二语教材形容词教学,以及解释北京话、威海方言、民族语言、上古汉语中的相关语音现象,如阴平调及其变调机制、语调与语气词的演变、双及物结构中介词省略的机制与动因等。

《修辞研究》(第十二辑)
吴礼权、张祖立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研究修辞规律、服务语言实践为职志,收录修辞学界老中青三代学者的17篇文章,不仅有对唐诗、新田园诗等诗歌修辞的研究,还有对仿拟、双关、谐谑等修辞现象的研究,以及对王蒙、迟子建、茅盾等作家作品的修辞策略和修辞心理研究。

《了不起的汉字》
黄德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从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教育学的多维视角,系统阐述了汉字的起源机制与发展规律、古文字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出土文献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核心作用等。通过分析汉字在多民族国家的文化整合功能、典籍传承中的媒介作用,论证了其作为文明延续核心要素的独特价值,为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