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农村女性来到城市,如何获得归属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ID:renkou8gua),责编:吕利丹,编辑:沈小杰,作者:顾茉莉(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汤爽爽(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冯建喜(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原文标题:《中国农村流动女性的幸福感来源于哪里?社会支持与邻里环境的作用》,题图来源:AI 生成

流动,不只是空间上的位移,更是情感结构与意义体系的重组。

在传统观念中,中国农村女性的幸福多被绑定于家庭——丈夫体贴、子女成才,被视为她们最重要的 " 成绩单 "。同时,她们鲜少拥有流动的决策权,不会轻易离开熟悉的家乡和亲人,也难以主动掌控自己的人生。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女性开始 " 流动 "。她们通过教育积累起个人资本,也在时代变化中获得了更多自主。

她们走出村庄,来到城市,开始为个人成长、职业发展寻找新的可能。幸福的来源,也从家庭延展至更广阔的生活空间。那么,城市是否成了她们的新 " 幸福栖息地 "?新的社会关系和居住环境,能否为她们提供情感的支撑与归属感?我们在南京展开调研,结合问卷与访谈,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当她们流动到城市,面对怎样的生活?

由于长期存在的性别权力不平等现象,农村女性普遍在家庭中扮演从属与照顾者的角色,个人资本相对较弱。当她们从传统家庭领域进入现代公共空间后,这种处境并没有立刻改变,反而叠加了新的挑战。她们既要面临社会资源稀缺、身份限制等结构性障碍,也要应对新旧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剧烈冲突。

在社会关系上,她们原本依赖的亲缘和地缘网络因空间阻隔和交往模式转变而被削弱。而在城市中,新的社会关系又因户籍制度与资源壁垒,难以顺利建立起来。于是,她们在心理和现实中都处于 " 既需要支持,却又难以获得 " 的夹缝状态。

初到城市阶段,她们主要依赖来自亲人和老乡的 " 强关系 ",虽然这种交往模式能为她们提供短期的安慰、鼓励等帮助,却难以带来真正多元的资源与情感融合,长此以往,也限制了她们的幸福可能。为应对现实的压力与情感、信息的双重困境,她们亟需在城市中重新建构社会网络,以获取社会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邻里环境作为重要的社会场域,成为连接新关系、拓展新支持的关键平台。但现实中,城市生活的节奏与制度设计正在不断稀释人际联结的温度。忙于生计的她们,往往对邻里环境感知较低,城市社区的空间构造也逐渐削弱了邻里交往的可能。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新的社会支持和邻里环境还能提升她们的幸福感吗?

社会支持,真的会带来幸福感吗?

我们的调查显示,对农村流动女性来说,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社交陪伴是提升她们幸福感的关键因素。简单而言,情感支持给予心灵安慰,减少孤独;信息支持帮助她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社交陪伴让她们感到自己 " 不是一个人 "。

但我们也发现:单纯的物质性的工具支持反而具有负面影响。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性别规范中,女性更重视情感交流与陪伴。情感支持和社交陪伴支持能够满足农村流动女性在陌生城市的情感需求,减少孤独感,增强社会认同感,从而提升她们的主观幸福感。

然而,接受物质帮助往往意味着她们不得不承认自己有困难,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压力。很多女性在访谈中提到,虽然自己的生活条件并不优渥,但尚未到需要接受物质帮助的程度。而当真正需要金钱或物质帮助时,那时早已有较大的心理压力。此外,接受他人的物质支持会让她们觉得欠了人情,内心会有负担。她们更倾向于通过自身努力解决问题,更渴望 " 被理解 "" 被支持 " 而非 " 被施助 "。

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对政府与社会组织服务缺乏了解与信任,来自这些渠道的制度性支持非常有限。数据显示,只有 0.2% 的受访者获得过相关支持。她们大多数仍依赖父母和伴侣的支持。然而因为流动带来的空间隔离,她们很难获得来自亲人近距离的日常支持,于是邻里成为她们获取社会支持最现实的一个入口。

邻里环境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理想情况下,邻里应该是农村流动女性城市生活中最易触达的支持圈层。但现实却是:来自邻里的社会支持仅占 1% 左右。并且通过访谈发现,邻居之间的交流大多限于点头问好,真正的支持行为非常少。那么,邻里环境还会影响她们的幸福感吗?我们从 " 建成环境 " 和 " 社会环境 " 两个方面做了分析。

在建成环境中,城市社区的高密度建筑、繁忙交通和丰富设施虽然提高了生活便利性和出行效率,却阻碍了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降低了她们的主观幸福感。一方面,高密度、快节奏、高房价的城市环境加速了她们的居住迁移,阻碍了她们建立稳定的关系网络,也增加了生活压力和孤立感,造成了 " 越便利,越孤独 " 的现实困境。

另一方面,虽然她们在租房时更多考虑租金与通勤距离,很少感知社区环境。而实际上,社区环境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她们的幸福感。受传统父权文化以及长时间工作的影响,她们的社会互动和娱乐活动受到限制,更倾向于选择低成本、便捷的社交方式。社区中的休闲娱乐空间过多往往意味着社交成本较高,反而增加了她们的压力。结果就是,看似丰富的城市资源,反而加剧了她们的隔离感和孤独感。

在社会环境中,当邻里之间存在良好互动,或拥有凝聚力较强的朋友圈时,她们的幸福感会显著提升。这些关系不仅带来了情感层面的归属感和功能层面的信息、物质帮助,还在互动中强化了群体认同和自我认同。然而,当朋友数量增加时,也可能造成信息过载与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反而带来压力。由于流动性高、社会资本弱,这些女性在城市中的社区网络往往松散且异质化,即使拥有 " 数量上的关系 ",却难以转化为 " 质量上的有效支持 "。

因此,即使她们与邻里关系不够密切,对环境关注度不高,这些因素仍在无形中影响着社会支持的获取和幸福体验。邻里环境对她们来说,是一把 " 双刃剑 ":既可能提供温暖的支持,也可能因为陌生和疏离感而变得无效。

结语

我们不难发现,农村流动女性是极具韧性的一群人。她们在陌生的城市打拼,为家庭也为自己,努力适应,努力生活。她们的幸福,不再只是 " 有人疼 ",更在于 " 能自主 "。对她们而言,被倾听、被理解、被尊重,这些微妙却真实的社会联结,比金钱、物质援助更具安慰力。

她们的幸福,也不再局限于家庭,更扩展到新的社会关系和邻里环境。邻里环境,不仅仅是生活的背景,更是社会支持网络的触点,是她们在城市中 " 安身 "" 安心 " 的情感场域。尽管当前制度性支持薄弱,邻里关系疏离,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无关紧要。一个包容的互动空间、一场真诚的交流,都可能成为她们在情感上 " 重新找到自己 " 的契机。

在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规划与管理模式往往忽略了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村流动女性的社交需求与幸福体验。受限于性别角色与结构性壁垒,她们更易陷入社交孤立,难以建立稳固的支持网络。真正提升她们主观幸福感的关键,不在于简单地 " 给予 " 支持,而在于重塑一种 " 被看见 "" 被理解 "" 被接纳 " 的社会空间,让支持成为一种可触达的日常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