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已过山海关

编译  / 牛一龙

设计  / 赵昊然

在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中,曾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 " 电车不过长城 "。

2009 年 " 十城千辆 " 计划启动时,由于当时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限制,特别是在低温环境下电池续航衰减、性能不稳定等问题突出,使得业界普遍认为长城以北的高寒地区不适合推广新能源汽车。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资深首席专家、总师办副主任黄永和清晰记得:863 专家组的领导提出一个原则——好多人说这是一个笑话但不是笑话——是真的,叫电车不过长城,就是长城以北地区在做 " 十城千辆 " 申报时别申报了。

时光荏苒,16 年过去,如今 " 电车已过山海关 ",新能源汽车不仅在北方高寒地区逐渐站稳脚跟,在高原地区也日益普及,成为汽车市场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低温困不住电动汽车

新能源汽车在北方地区发展的最大阻碍,便是低温环境对车辆性能的影响,其中续航衰减问题尤为突出。过去,低温下电池活性降低,导致续航大幅缩水,使得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望而却步。如今,车企在热管理系统、电池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东风汽车研发总院院长杨彦鼎提及即将上市的东风纳米 06 时充满信心。这款对手可能是 " 比亚迪元 UP"" 五菱缤果 PLUS" 等热门车型的东风小型纯电动 SUV,首次搭载东风汽车自研的第三代 " 智焓 " 热管理系统。该系统旨在破解纯电车在低温环境下续航衰减的 " 痛点 ",在 -7 ℃环境下,车辆续航保持率能达到 68%;在漠河 -40 ℃极寒条件下,车辆仍然能够一键启动,提升了北方冬季出行的保障感。

不仅是东风,吉利极氪 2024 年 12 月 27 日举办的极氪冬征技术发布会上,首发 " 征服低温四大发明 "、" 征服冰雪三大驾控技术 "。其推出 800V 第二代金砖电池,采用全栈自研的第二代锂离子加速技术等,低温综合阻抗降低 36%,电导率提升 40%。在 -10 ℃环境中静置 12 小时后,搭载该电池的极氪 7X 仅 18 分钟就能从 10% 充至 80%。同时发布的 800V 极寒液冷极充桩,单桩最大功率达到 800kW,工作温域 -30 ℃ ~60 ℃,-30 ℃极寒环境下仍可实现充电 " 一秒一公里 "。

据官方宣传,其九源热泵,通过 4 大废热热源、2 大余热热源以及 3 大辅热热源的深度交互,大幅减少热源浪费,每分钟可循环压缩 500 升以上冷媒,实现 -40 ℃ ~50 ℃的行业最宽工作温域,有效减少制热用电,延长续航里程。而芯片废热,其回收功率可达 1700 瓦,相当于每小时省 1.7 度电,省下来的电可以多跑 10 公里。

这些技术的突破,让极氪做到电动汽车动力性能、续航补能、能耗表现 " 低温如常温 ",打破了 " 电车不过山海关 " 的偏见。

2025 年 1 月,深蓝 S05 的全球首创宽温域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极寒状态下(-30 ℃),一分钟加热 " 金钟罩 " 电池 4 ℃,实现了电池在低温条件下的保电和高效放电的能力,更快地为空调提供暖风,让车内温度迅速上升。支持 3C 快充技术,实现从 30%~80% 的充电,时间仅需 15 分钟,这对于冬季出行来说是一个福音。

比亚迪曾在 2023 年 12 月举行的一次充电技术沟通会上表示,首创全场景智能脉冲自加热技术,在行业内首次实现了极低温下冷车快充。以腾势 N7 为例,在 -30 ℃极寒条件下,电池加热速率较传统方案提升 230%,电池满充时间降低 30%。

2024 年底,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在黑龙江红河谷五大连池测试基地完成的近 20 辆主流新能源车型高寒测试结果显示,在平均温度为零下 20 摄氏度的高寒环境下,车型续航抗衰测试通过率超八成,充电效能测试通过率达六成。这表明,新能源汽车在高寒环境下的性能表现逐年向好,技术突破正在逐步化解低温对新能源汽车的制约。

插混车型不惧严寒

除了纯电动车在技术上的进步,插混车型(PHEV)凭借自身特性,在北方及高原地区展现出独特优势。其特性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用户的里程焦虑问题,同时还不像纯电那样严重依赖于基础设施,适合在我国的高原和高寒地区使用。

中汽中心统计显示,2024 年,黑龙江、新疆的 PHEV 总占比已经超过了 70%,这与高寒、高原有直接关系。在西北、北部、东北部等地域范围广、覆盖低温地区且基础设施不均衡的地方,电动化进展虽慢,但 PHEV 的增长率较高。原因在于 PHEV 在纯电里程、电耗、油耗等方面的技术进步水平快速上升,综合优势更加明显。

如今,PHEV 纯电行驶里程超过 140 公里的占比已经达到 36%,甚至有的企业在开发新的 400 公里以上插电混车型。

在高原地区,如西藏,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呈现出良好态势。高原缺氧环境对燃油车性能影响较大,而对纯电动汽车来说,缺氧环境对动力性能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由于运输成本高,西藏的油价比其他省份要高,而电费远低于油费,这使新能源车的性价比大大提升。

西藏拥有大量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资源,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间在 2000 小时以上,适合光伏发电,为新能源车发展提供了优势。博主 " 露营哥 " 记录他驾驶新能源车从深圳到珠峰大本营的旅程:全程 4340 公里,系统规划补电 14 次,实际补电 12 次。

据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2019 年以来,区住建厅累计建设新能源充电设施 144 个;2023 年起,区经信厅统筹推动国道 318 沿线西藏段和拉林高速公路的充电桩建设,现已建成 18 个点位。目前,国道 318 线西藏段(含主城区、重点区域及沿线)已建设充电点位 80 多个,初步满足了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

该区出台的《关于加快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力争到 2025 年末初步建成布局均衡、适度超前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其中,国道 318 线芒康至定日珠峰大本营将建设充电桩 117 个、充电车位 226 个。

《西藏自治区 " 十四五 " 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主要指标》明确," 到 2025 年城市公交、出租汽车领域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 100%、15%。"

迹象表明,新能源汽车在高原地区的使用可行性和便利性不断提高。

强大的心与芯

新能源汽车的心脏是电池、电机、电控这些核心部件,中国在这些关键领域正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应对北方高寒与高原地区的复杂环境时,这些核心部件的技术优势愈发凸显。

先看电池技术,在低温环境下,电池性能面临严峻考验,续航衰减、充电速度变慢等问题曾是新能源汽车在北方地区推广的 " 拦路虎 "。如今,中国在电池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突破。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制出第一代高比能超低温特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达每千克 260 瓦时,可在 -60 ℃超低温下稳定运行。该电池通过开发新一代复合电解液,提升了低温条件下离子电导率和界面性能,多层复合电极结构结合新型半固态电解质和改性活性材料,增加了电极和电极表面结构的稳定性和导电性,提升了电池在低温条件下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不仅如此,4 月 21 日,宁德时代推出全球首个大规模量产的钠离子动力电池品牌 " 钠新 ",其乘用车电池可在零下 40 ℃环境下保持 90% 可用电量,即便电量仅剩 10% 仍无动力衰减,彻底打破传统锂电池在极寒条件下的性能瓶颈。实验室数据显示,-40 ℃时钠电池容量保持率比磷酸铁锂电池高出 40%,从根本上解决了北方冬季电动车 " 续航腰斩 " 的用户痛点。

4 月 17 日,传祺向往 S9 发布,其搭载的宁德时代骁遥超级增混电池,采用纳米修饰电极材料,实现 -40 ° C 稳定放电、-30 ° C 正常充电,252 公里 CLTC 纯电续航,15 分钟即可从 30% 电量充电至 80%。

更早时间,一些电池厂家发布低温充电、低温快充技术。

亿纬锂能在 2025 年展示大圆柱电池技术,能做到零下 30 ° C 情况下 10~80%SOC 充电 25 分钟,且有低内阻技术、系统保温技术和瞬态加热技术,低温续航可提升 20%。

2024 年 5 月 22 日,常州锂源发布正极材料新品铁锂 1 号快充王,通过表面修饰、掺杂等技术,改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电子传导性能,在零下 20 度的低温环境中,放电容量保持率超过 80%,常温模电 10C 放电容量达 130mAh/g,可广泛应用于高寒地区的启动电源、动力电源系统及储能系统。

2023 年 7 月 21 日,镇江海姆霍兹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 800V 10kW 薄膜型水加热器量产并交付海外客户。该产品为新能源汽车提供驾驶室暖风以及动力电池冬季升温所需要的 " 热 ",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电池低温快充的痛点问题。

这些来自电池方面的技术成果让新能源汽车在北方严寒地区的使用更加可行。

在电机方面,2024 年,中国电机技术迎来新突破。比亚迪发布 " 十二合一 ",东风发布 " 十合一 " 电机,小米、华为等造车新势力在转速、功率密度、效率、严寒等方面表现超前,我国的电机和电动汽车指标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资深首席专家、总师办副主任黄永和 4 月在日本交流时发现,日本一个大公司开发的三合一电机大概要到 2027 年才能量产,而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优势,产品一旦研发出来就能迅速装车,加速了技术的应用和迭代。

这种快速的技术应用和市场反馈机制,使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核心部件技术的推动下,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的使用环境,包括北方高寒和高原地区。

凭借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的技术进步,新能源汽车在北方和高原地区的发展有突破。曾经被视为 " 新能源禁地 " 的东北地区,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逐渐提升。

2024 年 5 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目标为到 2026 年,全省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布局更加优化,产业规模和竞争力位居国内前列。届时,吉林省省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 50 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 40%。新能源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率显著提升,占比达到 70%。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提速更新替代,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根据易车整理的终端数据,2024 年,吉林省新能源乘用车(含纯电、插混、增程)渗透率突破 43%,辽宁省则为 39%,新疆为 38%,黑龙江为 31%,西藏为 19%。而鄂尔多斯的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高达 58%,这个比率名列中国 TOP20 城市第 13 名。

寒区试车圣地黑河,每年吸引大量新能源汽车前来进行寒区测试,2024 年前来试车的新能源和传统燃料车数量基本持平。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国家能源集团的胜利能源露天矿区,国内首台 110 吨级轻电混动无人驾驶重型矿卡投入使用,其动力系统由四个单堆氢燃料电反应堆加上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组成,氢燃料电池在北方极寒和风雪等极端气候条件下可以持续提供热量,满足矿山每天 20 小时以上的高强度作业需求。

" 电车已过山海关 ",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产品优化以及市场拓展的一个新缩影。

从曾经被认为难以在高寒、高原地区发展,到如今市场占比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正逐步实现全方位的市场覆盖。随着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在北方和高原地区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有望进一步改变这些地区的汽车消费格局,推动绿色出行理念的深入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