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省份明确:鼓励实行2.5天休假
近日,四川绵阳宣布试行 4.5 天弹性工作制,鼓励 2.5 天休假模式,让不少人对 " 周休 2.5 天 " 充满期待。事实上,我国多地早已明确鼓励实行 2.5 天休假。
四川绵阳官宣试行 4.5 天弹性工作制
官方回应:并非强制
近日,四川省绵阳市商务局印发《绵阳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2025 年工作清单》,旨在全面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市场活力。
《工作清单》提出开展七大核心行动,包含 29 条具体措施,涵盖了收入、教育、养老、住房、赛事、夜经济、休假等多个方面。备受关注的落实休假政策中提到,落实年休假应休尽休和带薪休假政策,鼓励企业弹性调休,推广夫妻共享。试行 4.5 天弹性工作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行 " 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 " 的 2.5 天休假模式。

△《绵阳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2025 年工作清单》
5 月 24 日,记者致电绵阳市政府值班室,工作人员表示没有接到相关通知。记者随后联系到绵阳市商务局,该局工作人员介绍,相关文件中写的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 4.5 天弹性工作制度,但并非强制要求。
已有 10 多个省市鼓励实行 2.5 天休假
事实上,四川绵阳并非全国最早提出试行 2.5 天休假的城市。
早在 2015 年,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就已经有关于优化休假安排的内容。该《意见》指出,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鼓励弹性作息。此后,全国多个城市开始实施夏季 2.5 天休假," 四天半 " 工作制引起广泛关注。
据报道称,已有河北、江西、甘肃、辽宁、安徽、陕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北及重庆市 11 个省份及直辖市出台了贯彻落实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实行 2.5 天休假。
2020 年,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了《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恢复振兴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将鼓励推行周末 2.5 天弹性休假,做精 "2.5 天微度假 " 品牌,满足环京津周末、小长假微度假市场需求,建设游客 " 第二家园 "。
2020 年 3 月,浙江省也曾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提振消费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实施意见》,鼓励实施一周 4.5 天弹性工作制,支持有条件的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同年 3 月,江西发布的《关于打好 " 组合拳 " 提振旅游消费的通知》中提到,二季度试行周末 2.5 天弹性作息:各地各单位要结合实际,优化工作安排,试行周末 2.5 天弹性作息,积极引导干部职工周末外出休闲度假。弹性作息减少的工作时间,通过延长其他工作日时长调剂补回。同时还提出了周五下午进景区门票半价的政策。
具体如何执行仍由用人单位自主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各省市政策多为 " 鼓励性 " 文件,具体如何执行仍由用人单位自主决定。
同时,文件是鼓励休 2.5 天假期,而非规定休 2.5 天,实施时间是夏季,而非整年。
最关键的是 " 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 " 才能休 2.5 天,更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中第三条的规定:职工每日需工作 8 小时,每周工作 40 小时。
这就意味着,如果周五下午休了,其他时候你可能就得加班了。
其他地方是怎么实施方案的?
目前,国内已经有多个城市启动执行 "2.5 天弹性作息 " 了。下面就来看看,其他地方究竟是怎么休的——
谁能休?
按照这些城市的方案,周末弹性休假的实施对象主要适用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暂时未纳入实施范围的有政府窗口服务部门、公办医院、公办学校等公共服务部门及应急保障部门。在贵州省黔南州,还规定每周五的下午安排轮流休假人数不少于本单位人员总数的 2/3,每人每月原则上可轮休 2 次。
怎么休?
从已实行弹性作息的地区来看,周末休 2.5 天,并非全年 12 个月都执行。大部分已经执行的城市选择在夏季:
山西省晋中市、江西省吉安市:每年 4 月 1 日 -10 月 31 日
江西省上饶市:每年 6 月 1 日 -8 月 31 日
贵州省黔南州、陕西省靖边县:每年 5 月 1 日 -10 月 31 日
上述地区都明确要求,每位工作人员在规定的时间里可享受每月两次周五下午调休安排。
怎么补?
①增加工作时间调剂
②利用加班值班时间调剂
③利用带薪休假时间调剂
江西省吉安市明确规定周五下午休假时间计入带薪年休假时间,所休时间首先从年休假时间中扣除,年休假天数不足以抵扣周五下午休假累计天数的,可采取每周增加两小时工作时间或者将平时加班补休时间、法定节假日值班轮休时间调剂到周五下午等方式解决。
专家分析:缩短劳动时间是必然趋势
但要避免 " 一刀切 "
关于全国是否可以推行 4.5 天工作制,官方此前已有答复。
2020 年 8 月,人社部在回复全国人大代表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进一步缩短工时标准尚不具备现实基础,不宜在企业中广泛推行。人社部指出,现行工时制度和标准,是综合考虑我国人口、就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的,有利于实现劳动者身体健康权、休息权与就业权之间的平衡。

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杨海洋教授表示,缩短劳动时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但推广需结合实际情况,避免 " 一刀切 "。" 文明程度越高,人们对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需求越强烈。" 杨海洋表示,过去工人争取每天工作 10 小时,如今 8 小时工作制已成常态。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劳动时间只会更短。
" 弹性工作制是个趋势,但还需谨慎推进。" 国内某高校社经政策研究机构的研究员提醒,缩短工时短期内可能推高企业成本、减少经济产出,对用人单位的压力不小。若劳动投入减少,即便技术升级,产出也可能下降。各地应科学评估自身经济结构、企业承受力。弹性工作制政策推广可优先在服务业、知识密集型行业试行,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则需逐步探索。
来 源:全国妇联女性之声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