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欢乐主场,靠老年人“续命”
文 | 听风译码
在娱乐方式日新月异的今天,你是否还记得曾经风靡一时的 KTV?
那个承载了无数人青春回忆、欢笑与泪水的地方,如今似乎正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
十年间,7 万家 KTV 门店悄然关闭,曾经被誉为 " 男人的快乐老家 " 的 KTV,真的被年轻人彻底抛弃了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KTV 的世界,探寻它从辉煌到落寞的历程,以及在转型中寻得新生的可能。
KTV 的辉煌岁月:暴利时代的疯狂
在过去的 20 年里,KTV 行业几乎可以说是最暴利的行业之一。
走进一家 KTV,包厢费随便开价,总有人愿意买单。
市场上一瓶 3.1 元的可乐,在 KTV 里能卖到 38 元;一厅 5.1 元的啤酒,更是能卖到 48 元。
这样的价格差异,让人不禁咋舌。而钱柜这样的行业巨头,一家店就曾创下过单日营收 78 万元的惊人记录。
在那个时代,KTV 就是财富的代名词,无数投资者趋之若鹜。
然而,关于 KTV 的由来,却鲜有人知,这还得从一次爽约说起。
1971 年,日本一家酒吧的伴奏乐手井上大佑,原本答应给一位歌手朋友伴奏。
但由于临时有事无法赴约,他便录了一盘伴奏带让人送过去,没想到,当晚的演出效果出奇地好。
这个小小的举动,在歌手界引起了轰动,纷纷来找井上大佑录制伴奏带。
井上大佑突发灵感,根据大家的需求做了一个小型伴奏机器,还能连接麦克风随时唱歌。
他把这个能随时唱歌的小机器取名为卡拉 OK,本意是无人乐队,而这款卡拉 OK,便是 KTV 的雏形。
卡拉 OK 的流行,让井上大佑看到了商机。
他干脆把卡拉 OK 长期放在了酒吧里,每天亲自驻唱。
有了音乐的烘托,酒吧更加热闹了,客人一边喝酒一边跟着唱歌,氛围上来了,待在酒吧的时间也变长了。
这间酒吧的生意也越来越火爆,经常到了凌晨一两点还没法打烊。
很快,卡拉 OK 也在周边国家流行了起来,亚洲人的夜晚从此因为卡拉 OK 而改变。
作为当时对日本流行文化接受度最高的地区,卡拉 OK 打入中国市场是从台湾先开始的。
80 年代初,当地一位做音乐录像带生意的小老板刘英遇到了事业瓶颈。
他试着把 MPV 和刚刚流行起来的卡拉 OK 结合了起来,让客人可以在小包间里一边看 MTV 一边试唱。
收费形式上也从按歌曲数目收费改成按小时收费,这便是后来量贩 KTV 模式的雏形。
1989 年,刘英的 KTV 在台湾正式挂牌,这个品牌就是后来在两岸三地大名鼎鼎的钱柜。
时间来到 90 年代,内地流行音乐已经迎来第一波高峰。
钱柜也抓住了这波风口,接连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启了第一家 KTV。
此后,大量内地本土品牌也迅速崛起,并且占领了这些高线城市的大小商圈,靠麦霸经济学赚得盆满钵满。
KTV 的落寞:从巅峰到衰败
不过,当时的大部分 KTV 都具有很强的商务社交属性,集酒吧、disco、卡拉 OK 于一体。
包厢内酒水、零食、水果,甚至歌手、乐队伴舞一应俱全,豪华的环境让普通人望而却步。
早在 1995 年,北京一家卡拉 OK 的消费价格就已经高到令人诧异。
市面上 2.1 元一瓶的可乐在 KTV 里卖 38 元,3.1 元一瓶的啤酒卖 45 元,果盘 190 元,还要另外加 15% 的服务费。
一个晚上下来,至少需要 1000 元以上。
搁到现在,可能会有人觉得价格还能接受,但是要知道,当时在北京的职工平均月工资是 679 元。
也就是说,消费一次卡拉 OK 需要普通老百姓将近两个月的工资。
直到千禧年之后,由于竞品暴增、内卷开始,KTV 这个曾经的高端娱乐场所才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
新世纪的前十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消费需求最旺盛的时期。
毫无疑问,KTV 市场在这一时期享受到了巨大的时代红利。
吃饭、喝酒、唱 K 是当时人们一条龙的娱乐消遣方式。
那时候的 KTV 生意极其火爆,月营业收入能达到千万以上。有的人曾经夸下海口说,只要你敢投入几百万,就能在半年内回本。
然而,随着时代在推进,KTV 行业面临着全面大洗牌。
2015 年团购兴起,各大 KTV 之间打起了价格战,9.9 元 3 小时、120 元包通宵还送水果、白天 50 元不限时的活动到处都是。
所以当时的 KTV 成了很多学生党的天堂,能唱能玩还不贵,没有任何一个娱乐场所能比 KTV 更划算。
无论是遇到开心还是伤心的事儿,去 KTV 吼一嗓子,既能分享快乐,还能释放情绪,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对于 KTV 整个行业来说,价格战打破了原本平衡的生态。
越是定位于高端市场的 KTV,越经不起价格战。
前期投入巨大的人工成本、装修成本、租金成本,在价格战下只会令 KTV 更加艰难。
因此,关店潮也从最有实力的钱柜、好乐迪开始打响了,截至 2015 年底,钱柜在全国门店只剩下三家。
随后,一些比较大的 KTV 品牌如好乐迪、好声音、KTV 大歌星等也陆续关闭。
相比之下,一些做中低端市场的 KTV 反而有了生存空间。
但是也好景不长,2016 年全国各地出现了迷你版的 KTV,小小的如电话亭般大小的房间,在街边、酒店、商场、电影院遍地开花。
这种迷你 KTV 的收费标准大致为 3 到 8 元一首,60 元左右 1 小时。
算下来并不比 KTV 便宜,但优势在于随时随地都能唱,吸引了不少利用碎片化时间唱歌的年轻人。
迷你 KTV 被当时的媒体称之为是一种孤独经济,成为年轻人宣泄情绪的出口。
然而,迷你 KTV 的弊端也很快显现了出来。曲库不全、音质欠佳、空间狭小、活动受限,透明玻璃房又缺少隐私性。
很多人表示因为新鲜感去体验一次就不会再去了。
可以说,KTV 从大包厢到小包厢的转变并未见到巨大的成效。
KTV 的困境:版权问题与消费观念的转变
而接下来关于版权的问题更是让传统 KTV 雪上加霜,2017 年音集协开始大量起诉 KTV 要求征收版权费。
有人算过一笔账,按照 50 个包厢算,一年需要缴纳 22 万左右的版权费,对于一家小型 KTV 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更令人无奈的是,即便交了版税,也未必能拿到所有的项目。
2018 年将近 6000 多首歌曲因为版权纠纷消失在了 KTV 的曲库中,大大削弱了用户体验。
一边缴纳版权税,一边又得给客户团购价,KTV 的利润越摊越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
然而,KTV 市场的衰落除了自身的原因之外,还受到年轻人消费观念的影响。
曾经是 KTV 消费主力的 80 后,大部分都已经成家立业了。
除了工作就是带小孩,就算有时间也更喜欢去茶室喝茶闲聊,而不会选择吵吵闹闹的 KTV。
至于 90 后呢,很多人表示现在去 KTV 主要是因为公司团建,但是也让人很不自在。
跟前辈们选的歌曲都有代沟,如果有领导在那,自己只能是角落里的陪衬了。
而对于目前更年轻一代的 00 后来说,不是对唱歌不感兴趣,但是传统 KTV 已经没法满足他们个性化、创新化的需求了。
有 00 后的网友表示 KTV 里的歌曲太过于老旧了,根本选不到自己喜欢的歌曲。
更让他感到不舒服的是,没轮到唱歌的人只顾自己玩手机,已经没有了以往互动的气氛。
如今的 KTV 似乎成为了一群人的孤独。
但事实上,社恐只是年轻人用于推辞的借口,在内心世界里也是渴望被人关注的。
因此,00 后更喜欢在各类 APP 上唱歌,唱完之后还能收到很多陌生人的点赞评论。
而且随着年轻人娱乐方式的转变,已经出现了能够代替 KTV 的消费方式。
95 后更愿意为沉浸式体验买单。
像剧本杀人均消费 200 块依然火爆,而 KTV 的包夜价跌破百元却依旧无人问津。
据调查数据显示,68% 的年轻人认为 KTV 费钱又无聊,毕竟在短视频刷屏的时代,专注唱 3 个小时反而成了低效社交。
KTV 的转型:多元化发展与老年市场的开拓
不过就目前看来,年轻人并非不喜欢唱歌,而是更追求一些个性化的元素。
如今的 KTV 也开始朝着多元化发展。
不少 KTV 的包厢陈设从之前的豪华版改成了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元素,有温馨的、有城堡的、有复古的、有民国风的等等。
也有些 KTV 开始跨界经营,将桌球、餐饮、游戏、家庭影院、酒吧、剧本杀等跟唱歌融合在一起,提供一条龙服务。
而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兴起,KTV 的设备也从单一的 MTV 加麦克风转变为具有高科技含量的 VR 剧目、多屏互动、6D 全息投影等智能化场景。
通过切换不同的主题,为消费者带去一场身临其境的视听盛宴。
除此之外呢,随着中国老年人口的数量逐渐增多,KTV 除了迎合年轻人的品味外,老年市场将是未来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
在 KTV 仅剩的门店当中,大部分已经成为了老年人的团建圣地。
有 KTV 服务员称,每天早上十点开门前,门口就有很多老年人等候了。
开上一个包间,一直待到下午三四点才回家。
这些老年人的年龄大多在 60 到 80 岁之间,组队 8 到 10 人在白天包场,算下来人均只需要三十多块。
他们甚至已经成为了 KTV 的消费主力,而且相比起年轻人,老年人的需求更多。
在社交层面不在乎歌唱得好不好,主要在联络感情、有人陪伴。
而且对于 KTV 来说,老年人的消费时段也正好与年轻人夜晚的无缝衔接。
有不少的 KTV 门店已经开始推出了夕阳红卡,390 元可以消费四次,每次 6 小时,引来了不少老年人办理。
曲库中也增加了许多符合老年人特质的年代歌曲,还允许自带酒水。
对于正在转型的 KTV 来说,服务于有钱有闲的老年群体不失为一条新的出路。
KTV 的未来,何去何从?
虽然目前看来,KTV 的衰退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但是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它永远不会过时,因此,KTV 也不会消失。
不过随着时代的更替,KTV 曾经的暴利经营模式已经不可能再延续下去了。
它需要转向更加符合现代社会习惯的管理方式。
或许,就像失去了实用价值的老式唱片机依旧能找到收藏家一样,KTV 也将成为某种怀旧文化的符号。
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回想起那些与亲朋好友在 KTV 里欢唱的时光时,心中依然会涌起一股暖流。
而 KTV,也将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人们娱乐方式的演变。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里,KTV 的未来究竟何去何从?是继续沉沦还是涅槃重生?
这取决于它能否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与转型,让我们拭目以待吧!